在南投鹿谷的孟宗竹林間,一座別緻又散發詩意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靜靜佇立,它是台灣藝術家范承宗以台灣設計為核心思維,融合在地竹材工藝和飲食文化記憶的空間實驗。這項建築設計靈感來自台灣傳統的粽子,他將包裹糯米的手勢放大為建築語彙,並以弧形排列的竹片,創造出彷彿被雙手呵護的空間感,使其成為 2025 南投活動「竹夢森活節」 中最具話題的亮點之一。

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的竹編建築設計窗戶。

All images courtesy of Cheng Tsung FENG

這座 3.4 × 4.3 × 3.6 公尺的小屋,邀請人們走入放大版的竹葉粽裡,竹片彎曲如葉,頂部開口如窗,腳下架高木地板形成輕盈漂浮感,而兩片琥珀色的手工防水燈板則模擬油亮糯米的質地,讓人可以從視覺感受到食物的溫度,喚起味道十足的記憶。這不僅是一項建築設計,更是一次感官經驗的延伸,呼應了竹夢森活節的「六感體驗」主題,也實踐了台灣設計師面對在地文化和現代思維交會的創意精神。

南投鹿谷的孟宗竹林間,有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建築設計的架高木地板。

這棟小竹屋最迷人的地方,在於它對於自然的謙遜與尊重,整體採用在地竹子為主要材料,保留原始彈性和紋理,不使用多餘裝飾,僅透過竹工藝跟金屬、尼龍繩建構而成。牆體為開放式編織,讓陽光、空氣與森林聲響自由流動,既不打擾當地生態,也讓人靜心感受歲月的流逝。這樣的形式體現了建築設計界近年倡導的環保永續和在地美學,並表達了台灣藝術家對於傳統工藝的重視,以及當代的重新詮釋。

南投鹿谷的孟宗竹林間,有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建築設計夜景。

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的竹編建築設計細節。

范承宗深入研究傳統工藝文化,其作品從不只是裝置藝術,更像是能被使用的生活場域,比方他過去以「筌屋」系列著稱,該系列曾獲得卡地亞(Cartier)的青睞,與他合作,而這次則用「粽子」喚起人們的文化共感。在這間小屋中,人們可以坐下野餐、午睡、凝視森林光影的變化,甚至靜靜地讓城市的喧囂從耳邊淡去。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既證明竹材的可塑性與建築可能,也使人再次看見台灣設計師能登上全球舞台的強大實力。

南投鹿谷的孟宗竹林間,有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裝置藝術。

南投鹿谷的孟宗竹林間,有台灣藝術家范承宗的「小竹屋計劃:粽子」建築設計的空拍圖。

Want More:
【台灣設計】ㄅOOK!用注音符號輕鬆翻開台灣語言和文化的深度
隈研吾以竹材與負建築美學,打造日本岡山新地標

Source:Yanko DesignCheng Tsung FENG
Editor:Andrew